吉林大学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服务管理 > 工作动态 > 正文

南丁格尔之光 | 邹小丽:硬核骨科的温柔注脚

发布时间:2025-05-12

人物简介:

邹小丽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三单元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开展护理新技术新疗法10余项,主持课题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三单元的清晨,总在电子医嘱的轻响与纸页摩挲声中苏醒。智能护理屏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生命体征,而护士长邹小丽案头的病情纪要表上,钢笔字迹工整如仪——床号、引流管、牵引状态,在方格间静静流淌。

清晨7点,邹小丽的白色衣角准时掠过13楼走廊。推开病房门时,她的脚步轻得像片羽毛,她俯身握住患者的手掌,指尖的温度伴随着术后指导的絮语,在监护仪的滴答声里织成细密的网。

作为吉林省骨科“摇篮”的核心疗区,这里收治的多是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患者。20名护士、70位患者、单日最多28台手术的高强度下,邹小丽的团队练出了“火眼金睛”:从引流液的颜色变化预判其性质,凭患者皱眉的幅度调整止痛方案,在监护仪的波形里捕捉转瞬即逝的险情。“这里的护士都是‘多面手’,既要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又得有内科护士的细腻。”她说,护士服下的肩膀,早已习惯了重担的分量。

对脊柱术后的患者,她总有套独特的“主动运动疗法”。曾有位颈椎手术的患者担心安全盯着天花板拒绝起身,她拿来颈托,亲自示范如何佩戴颈托进行站立行走:“您看,只要掌握了佩戴颈托的技巧和起床方法,我们就可以安全活动了。”当患者终于肯下床活动,她眼中泛起微光:"不能让患者感受到难忍的疼痛,但要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运动,帮他们打开回归生活的窗子。"

在精准的术后监护与锻炼指导之外,邹小丽更懂得疼痛深处的心理褶皱需要用怎样的温柔去熨平。她曾为全身多处骨折的火灾坠楼摄影师患者设计“闯关游戏”式康复训练,用患者曾经挚爱的摄影作品消解镇痛泵的冰冷,用暖手宝焐热被剧痛冻僵的希望;也为恐惧治疗的6岁骨折男孩把抽血说成“小蚂蚁轻咬”,用水果糖编织“伤口会变甜”的童话,让孩子在牵引床上第一次绽开笑容,奶声喊出“护士长妈妈”……

25年时光里,这样的故事在她20000余例围手术期护理记录中俯拾皆是。4项专利、10余项护理新疗法,将康复指导做成全国获奖的科普动画,她却始终把泛黄的病情纪要册视为珍宝——里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带出护理部骨干的初心,更是对“每个划勾都连着患者明天”的郑重承诺。

暮色漫过13楼窗棂时,当天25台手术的患者终于安顿妥当。邹小丽坐在办公桌前,钢笔在病情纪要表上落下最后一笔:15-2床,引流管通畅,呼吸不费力,四肢肌力IV级……

窗外的霓虹映在表格上,与电子屏的冷光相映成画。“管理一个疗区就像女人在家收拾屋子一样,细心和有爱是最重要的,脚踏实地的感觉,最好!”她收起笔尖,护士服下的肘关节轻轻作响——那是护理生涯留下的印记,也是时光馈赠的勋章。

在这个现代与传统交织的空间里,邹小丽用25年的光阴,把“护理”写成了一首绵长的叙事诗。诗里有智能系统的精准,更有纸质笔记的温热;有处置室里的紧张,更有糖果与贴纸的温柔;有创伤救治的雷霆手段,更有缝合心灵的绕指柔肠。

当晨光再次漫过窗台,她戴上熟悉的燕尾帽,在时光的褶皱里,接续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