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服务管理 > 工作动态 > 正文

南丁格尔之光|阚宁:守护师生,“救”在身边

发布时间:2025-05-12

人物简介:

阚宁 吉林大学校医院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救护项目及校级护理课题,在健康教育及应急救护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如果没有这两个孩子的及时相救,我的生命可能就画上了句号。”这是一名被救老教授的肺腑之言。不久前,在吉林大学网球场内,一场“黄金4分钟”的紧急救援在这里上演,吉大赵世盛和吕天奇两名学生通过所学的急救知识,利用心肺复苏及AED操作,成功施救了退休教授靳丛林老师。

这就是吉林大学校医院开展师生急救培训所取得的成效。而阚宁正是健康急救培训的主张者和推动者。

阚宁担任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后,从零搭建急救教育体系。她作为首席负责人成功申报“救在身边——校园急救”2022年度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成为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志愿服务典范。作为长春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核心师资,积极响应校医院号召,参与万人规模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及大型培训。截至目前,她已累计为3万余名教职工及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培育出63名专业救护师资,助力2000余名师生获得长春市红十字会认证的救护员资格。为筹措物资,她四处奔波,募集到21台AED和6.8万元资金;为传授知识,她放弃假期。如今,她培养的救护员已成功挽救3条生命,军训场上万名学生同步练习AED操作的壮观场景,就是对她坚守的最好褒奖。在急救课堂上,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在部署吉林大学校园AED设备过程中,阚宁以“科学测算+实地验证”双轨并行模式实现精准布点。为保障布局合理性,阚宁历时多日实地踏勘,用脚步丈量六个校区半径,针对运动场馆等高危场景反复验证“黄金4分钟”可达性。最终形成的网格化急救网络,覆盖中心校区至朝阳、南岭等各区域核心点位。这一体系的成效在网球场救治退休教授靳丛林老师的事件中得以验证:距离事发点最近的AED在2分钟内被取用,成功挽救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该案例印证了设备布局与应急响应的科学匹配,更凸显吉大“移动AED+固定点位”协同模式的有效性。

阚宁还以“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组织多场面向全校新生的健康专题讲座。2024年新生入学季,她带领团队在两天内为中心校区近万名新生完成健康教育“第一课”,讲解校医院服务、医保报销流程及传染病防治策略等,课程实用性强、讲解通俗,广受好评。她主导的系列活动,构建起校内外联动的健康教育体系,提升了师生健康素养。

在阚宁办公室最显眼处,摆着一个褪色的铁皮饼干盒。盒中珍藏的不是奖状证书,而是3张承载着特殊意义的纸条:2013年平安夜,自闭症男孩耗费3小时写下的“阚妈妈”;2021年毕业生塞在感谢卡里的AED使用口诀;还有一张新近加入的泛黄纸片,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爸爸的心跳回来了——小芸”。这些皱巴巴的字迹,在她心中比任何荣誉都珍贵。正如她常对年轻医护说的:“我们手中托举的,从来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他人炽热鲜活的人生。”

30年前,初入校医院的阚宁凭借精湛技艺赢得患者信赖。为练就“一针见血”的绝活,她无数个深夜钻研解剖图谱,在自己手臂上反复校准进针角度,对患儿的疼惜之情促使她不断精进。渐渐地,“阚一针”的名号在校医院传开,成为家长们心中的“安心符号”。凭借出色表现和责任心,她升任护士长。每天清晨,她总是最早到科室,检查急救设备、核对护理方案、梳理交班注意事项,凝聚起整个护理团队的力量。

从“阚一针”到“急救先锋”,30年岁月,她在临床一线和教育讲台间辗转,从患者心中温柔的天使,到学生眼中的良师,再到同事身边的榜样,始终坚守初心。未来,阚宁将继续带着这份热爱与坚守,在医学道路上笃定前行,守护更多生命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