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王宇娇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护士长,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课题多项,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护理专业大赛一等奖。
当最后一寸鼻肠管精准抵达空肠位置,注射器里泛出亮黄色的肠液,超声图像上显示出了熟悉的“双轨征”,王宇娇轻轻抚摸着患者的额头——这是她与患者约定好的“抵达信号”……在吉大一院神经内科NCU,鼻肠管置管技术为万千患者开启“生命通道”,像这样无声的默契每天都在重复。
从2007年高考603分踏入护理专业的高材生,到全国首批重症高级实践护士,再到如今国内神经重症肠内营养领域的“破局者”,王宇娇在吉大一院神经内科NCU的13年,时刻为“护士能做什么”寻找答案,更在无数次医患对视中读懂:技术的终点,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接住的起点。
面对神经重症患者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王宇娇很快在NCU找到了方向——神经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管理。那时,科里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胃肠道功能障碍普遍,传统的内镜下留置鼻肠管,对重症患者来说费用高昂且不便。在高岚护士长带领下,王宇娇牵头引进床旁盲插鼻肠管置管技术,研究胃肠道解剖,结合超声影像,一点点摸索。
从最初的“暗夜行舟”,到后来的“精准导航”,她和团队将置管成功率提升至国内领先水平。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患者的营养难题,更开创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的全流程模式。她参与执笔的《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成为业内重要参考,发表的中科院二区SCI论文,更是让国际同行看到了中国护士在这一领域的突破。

如果说肠内营养管理是王宇娇在实践领域的突破,那么科研创新则是她为护理事业点燃的另一盏明灯。作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她始终思考:“护理研究生能做什么?和普通护士有什么区别?”带着这样的疑问,她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循证护理。
传统的经验式护理,在她这里变成了科学化的探索。她发现,重症护士不能只是“执行医嘱”,更要成为病情变化的“侦察兵”。她带领团队学习、实践,将可视化护理技术引入神经重症监护,当肺部超声首次在护士手中呈现肺泡实变的动态影像,当胃肠超声实时显示患者胃内食物潴留情况,当膀胱超声实时显示患者膀胱内潴留的尿液,护士这一职业,真正从“经验判断”跨入“精准护理”“预见性护理”。这项创新引入不仅申请了吉林大学新技术新业务,更获得医疗成果奖,改写了重症监护的范式。
在科研的道路上,她从未停止脚步。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布拉格举行的全球证据峰会上用全英文发言,她用自己的努力,让护理科研不再是“配角”,让护士的价值在科研领域得到彰显。
但在同行眼中,王宇娇最动人的成就藏于细微:她推动神经重症患者出院后医护一体化随访,让ICU技术走进百姓家;举办“重生者说”病友会,以康复者笑脸传递希望;为“闭锁综合征”患者设计“眨眼沟通法”;带领团队为无依老人送去生活保障……这位时刻以科研创新守护生命尊严的护理硕士,始终相信技术的温度源自对生命的敬畏。

如今的王宇娇依然保持着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的习惯,在晨光中关注病房内的危重患者、协调急诊患者尽快收治入院。13年前那个在轮转科室因“护士能做什么”而迷茫的姑娘,早已在无数次重症护理中找到了答案:“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专业和温度,守护每一程归途。”在神经重症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愿做那束最温暖的光,照亮患者前行的路,也让护理的使命在平凡中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