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服务管理 > 工作动态 > 正文

南丁格尔之光|刘东玲:为口腔护理发展托举

发布时间:2025-05-03



人物简介:

刘东玲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院长助理兼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口腔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护理分会主任委员,主持并参与多次科研课题。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参与编写多项学会级团体标准。


一袭干净的白大褂,一双弯弯的笑眼,谈吐温和,独有的沉稳与睿智让刘东玲以30载的勤勉和努力,在口腔护理领域绽放着专业的魅力。

她是中华护理学会口腔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及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护理分会的双主任委员,在各项会议中提炼观点、提出问题与方案,是刘东玲举旗定向的重要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她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506-2016》等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参与编写《口腔癌术后口腔冲洗技术TCNAS 46-2024》等5项学会级团体标准,系统构建口腔护理操作规范体系,填补了国内口腔专科护理领域的多项空白,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使口腔护理迈向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新阶段。

医院有多少护士?多少是聘任制的?工作了多久?那些数字和数字背后的故事,刘东玲都是了如指掌。“我们家的护士”是她的口头禅,也是她的心头肉。小到下雨天护士怎么回家,大到聘任制护士职称评聘、推进“同工同酬”绩效管理体系,她围绕护理质量、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耐心倾听护士们的感受和心声,用心用力为团队的发展发声发力。

护理不止于服务而止于优质。在被大家视为“定海神针”的刘东玲的领导下,“护理团队像一股绳一样前进”,屡获省级、市级及吉林大学护理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的护理质量在全国口腔专科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医院护理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以前我们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非常少,东玲老师当主委以后,带领我们全体护士长去参加各类大型的口腔学术会议。”她鼓励护士读研、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激励大家,带动着整个团队向纵深发展。

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支撑,护理人才培养始终是刘东玲的工作重心。身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她构建了“教学-临床-科研”三维育才体系,组织全国10所顶级口腔专科医院的护理专家编写口腔专科护士培训教材,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口腔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她还参编了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口腔保健与护理》,以及14部护理专业教材。

刘东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停留在理论与课堂,在她的推动下,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先后成为中华护理学会口腔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口腔颌面外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和吉林省省级口腔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她还每年组织全国性口腔护理学术交流会,搭建前沿理论交流阵地,依托标准化技能实训体系开展精准化技术培训,实现从区域性标杆到全国性学术枢纽的跨越式升级。

她身先士卒,她敢为人先,但到了收获荣誉和成果时,却总是往后躲,轻描淡写地说:“我们的团队很厉害,我只是在前头说一说。”拒绝滤镜,她用平凡应对那些耀眼的光环,用日积月累的坚守叠加当下的时速法则。

护理的境界之一是防护,她将关口前移,牵头组织全国340家医疗机构的口腔护理人员开展科普宣教,受益群众超过7万余人,全力推动全国科普惠民活动,策划“万场报告话前沿”口腔健康科普活动,开展基层口腔健康帮扶行动,参与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行”“中部行”公益讲座,帮助基层医院提升口腔护理水平,推动护理资源的均衡发展。

当时钟的指针悄然指向了深夜十一点,这是刘东玲回到家里专心科研的时间。多年来,她始终坚持科研引领临床,临床反哺科研的理念,围绕口腔护理安全管理、院感防控、专科护理模式优化等重点领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余篇护理学术论文,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下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她还带领团队开展了口腔护理感染控制的研究,推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的完善。她的研究在全国多家医疗机构推广,成为口腔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参考,实现从临床突破到行业安全升级的价值转化。

护佑口腔健康的使命,刘东玲践行了30余年。岁月流转,她的身影在时光长河中愈加坚定,时光淬炼,她精心护佑的口腔护理事业,正迎着时代的长风,温暖而有力。她默默地为每一双年轻的手注入力量,为每一次技术革新铺就台阶,为中国口腔护理事业“托举”起生生不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