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高玉先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从事儿科护理工作37年,多次荣获吉林大学优秀护理管理者等称号,为改善医疗服务做出突出贡献。
晨曦将破,吉大二院二号楼12层的新生儿科依然宁静。这里被称为“哑科”,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与早产儿微弱的啼哭交织,谱写出一曲只属于这里的无声乐章。
病房中,保温箱在早产新生儿的对比之下,显得很大。透过透明罩,这些尚未完全舒展的小生命清晰可见,体重轻、全身各器官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是这些孩子的通常表现,一但病情变化,临床表现极其不典型。因此,新生儿尤其是早产新生儿护理,是一场与脆弱的无声博弈。
保温箱旁,有时是忙碌的身影,有时则是几近时间静止的守护。高玉先在这样的环境中辨识度很高——岁月的痕迹铭刻着面颊,眼里尚存血丝,但目光深邃却充满温度。
“您好,高老师……”“嘘!刚刚睡下!”高玉先慈爱地指一下保温箱,轻声与交班的护士交代好患儿的情况,走出了病房。
“刚刚那孩子几分钟前,还浑身沾满羊水,脐带连着母体,躺在私家车的座椅上,才安稳下来!”想起凌晨5点的那场紧急救援,高玉先的眼神依旧紧张。这样争分夺秒的场景,是她职业生涯的日常注脚。只要手机铃响起,无论风雨还是深夜,她总会用最快的速度奔向医院。

在护理一线工作近40年,需要一股子执着劲儿。今年,高玉先已经62岁了,“高妈妈”慢慢成为了“高奶奶”,但她还一次次做出延迟退休的决定。从新生儿科建科坚持至今,全然源自母爱的“泛滥”。
“来到我们科室的护士,必须要对孩子好,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带着团队做的。她以身作则,要求护士值班期间不归座,除了完成常规护理任务外,要不间断巡视每一名小患儿,以防发生意外情况。
这份朴素的热爱,支撑着高玉先走过无数个日夜。自2013年科室成立以来,她带领团队将护理做到极致——体重不足500克的“拇指姑娘”,在团队独创的“袋鼠式护理”下,从保温箱里的羸弱婴孩,成长为视频里脆生生喊着“高妈妈”的活泼孩童;被遗弃在急诊室的先天性疾病婴儿,在医护自发组建的“临时父母群”的悉心照料下,两岁时终于等来了与亲生父母团聚的那一天;省内危重症新生儿转运网络已覆盖省内外29个县市,每年通过远程转诊到院的危重新生儿达200多例……

“我就是喜欢这些孩子,他们努力来到这个世界,我想尽全力帮他们活下去。”高玉先少言寡语,但字字千钧。
“闷头干大事,低调地付出。”是科室护士对高玉先的评价。她发明的“蝴蝶枕”,能够延续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在宫内的体位,已获国家专利认证;她主导研发的新生儿俯卧位腰穿法,颠覆传统侧卧位局限,将患儿痛苦降至最低,大幅提升穿刺成功率。从喂养方案革新到涡流灌洗技术应用,每项突破都镌刻着她“让孩子活下去”的承诺。
夜幕已深,清晨送来的早产宝宝体征渐稳,高玉先再次拿起手机,拍下了孩子熟睡的模样。在新生儿科那道厚重的隔离门外,高玉先的手机成了最温暖的"连心桥"。
此时,她站在窗前,温润的目光穿过玻璃,轻轻拂过一排排保温箱,监护仪继续吟唱着生命的歌谣,早产儿的啼哭,愈发坚强!